
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方法匯總:如何檢測抗菌紡織品安全性


近年來抗菌紡織品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抗菌紡織品產品開始出現,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的檢測和評價對規范抗菌市場和保護消費者健康十分重要。從2006年FZ/T 73023-2006《抗菌針織品》的頒布到現在我國的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標準體系不斷完善,一系列關于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已經公布并實施。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評價報告。
抗菌紡織品定性檢測方法
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定性檢測原理是將抗菌樣品緊貼在接種一定量特定微生物的瓊脂平板表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培養后,觀察樣品周圍有無抑菌區以及樣品與瓊脂的接觸面有無微生物生長,以此來判斷樣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
當樣品周圍有抑菌區或樣品與培養基接觸表面沒有細菌生長時,說明該樣品具有抗菌性能。定性測試方法根據操作方法不同分為暈圈法和平行劃線法。
定性測試方法簡單,測試周期較短,適合判定產品有無抗菌效果,但對于非溶出性的抗菌物質和在瓊脂培養基中擴散性較差的溶出性物質,不能通過抑菌區的大小去判斷紡織品抗菌活性的強弱。通過抑菌圈的大小,還可判斷抗菌產品所采用抗菌劑的溶出性的依據。
現行有效常見的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定性檢測標準有AATCC 147-2011《紡織品的抗菌性:平行劃線法》、JIS L 1902-2015《紡織品。 紡織產品抗細菌活性和功效的測定》、AATCC90-2011《紡織材料的抗菌活性評價:瓊脂平板法》、FZ/T 73023-2006《抗菌針織品》、GB/T20944.1—2007《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 1部分 : 瓊脂平皿擴散法 》、ISO20645—2004《紡織織物-抗菌活性的測定-瓊脂平皿擴散實驗》。
抗菌紡織品定量檢測方法
定量檢測的原理是經過抗菌處理的樣品和沒有經過抗菌處理的對照樣品定量接種測試菌懸液后,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育,通過對比經過抗菌處理的樣品和沒有經過抗菌處理的對照樣品中細菌生長數量,根據測試菌數量的減少,定量評價紡織品的抗菌效果。
在定量檢測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吸收法和振蕩法,吸收法讓空白樣品和抗菌樣品吸收一定量的菌懸液,然后在靜置的狀態經過指定的條件定時培養,然后把樣品上的測試菌洗脫下來,吸收法比較適合于溶出性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性能測試。
振蕩法是將空白樣品和抗菌樣品完全浸泡在含測試菌懸液的緩沖液中,持續振蕩培養,振蕩法,通過持續的振蕩,保證樣品和測試菌的充分接觸,比較適用于非溶出性抗菌紡織品和吸水性差的樣品的抗菌性能測試。
此外,在吸收法的基礎上,日本標準JIS L1902-2015《紡織品紡織產品抗細菌活性和功效的測定》和國際標準ISO 20743-2013 《紡織品。紡織品抗菌活性的測定》根據測試菌液接種到試樣上的方式不同發展出了印跡法、轉移法,回收菌的技術方法除了傳統的平板計數法,還增加了熒光分析法。
定量檢測法能比較準確地判定抗菌紡織品抗菌活性的高低,但檢測周期長,檢測費用較高。
現行比較通用的有效標準包括:AATCC 100-2012《紡織材料的抗菌整理評估》、JIS L 1902-2015、ISO 20743-2013《紡織品紡織產品抗菌活性的測定》、FZ/T 73023-2006、GB/T2 0944.1-2007、GB/T 20944.2-2007《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二部分:吸收法》、GB/T 20944.3-2008《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三部分:振蕩法》和ASTM E2149-13a《在動態接觸條件下測定抗菌劑抗菌活性的標準測試方法》。
抗菌紡織品安全評價
抗菌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不僅局限于其抗菌效果,還應充分考慮到其安全性??咕徔椘返陌踩运婕暗膬热葜饕▋蓚€方面,一方面抗菌紡織品所應用的抗菌劑的安全性能,如抗菌劑的急性口服毒性、皮膚刺激性、眼刺激性、致突變性等;另一方面是抗菌紡織品本身的安全性,具有抗菌功能的紡織品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不能造成危害,不能對皮膚正常菌群影響等。
國外對抗菌紡織品使用的抗菌劑原料有嚴格的認證制度,例如美國抗菌紡織品所使用的抗菌物質需要美國環保署(EPA)、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消費者安全委員會(CPSC)的認可[9],日本紡織品功能評價協會(JAFETC)規定加上SEK標志的功能紡織品,其所使用的抗菌劑的安全性必須符合JEC 301的相關規定,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制定的OEKO-TEX Standard 100也對抗菌紡織品使用的抗菌劑安全性做出了規定。
抗菌紡織品與普通紡織品最大的區別是,抗菌紡織品能抑制紡織品上細菌、真菌生長、繁殖或使其失去活性,在符合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的前提和實現抑制微生物在織物中的生長繁殖功能的同時,不影響皮膚黏膜的微生態平衡,因此我國的相關標準規定抗菌紡織品洗滌一次后必須滿足暈圈D≤5 mm,對皮膚正常菌群影響檢測也作出相應規定。